倪海厦仲景心法传讲全文视频-倪师中医视频教程全集下载插图

仲景心法

医圣张仲景有一个心法,便是「律」。张仲景在宋代以后被官方定义为中医界的圣人,也就是「医圣」,他写的一本书大家应该都知道,叫《伤寒杂病论》,原书因为战乱或传承方面的原因而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两本,一本叫《伤寒论》,一本叫《金匮要略》,是宋代专门整理古籍的遗书局整理出来的。

六律

关于这个「律」,《黄帝内经》里在「律」前加了一个数字,叫做「六律」,数字六就是一个律,什么是律呢?律就是规律,是一个非常客观,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天地自然规律。数字「六」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上两节课谈到河图,也谈到了洛书,那一课里曾经讲过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12这个次序,比如地球自转一圈是12个时辰,地球公转一圈是12个月,这12个数字,中国古人用一种形象化的方法来做比喻,即12生肖。第一个生肖是「子鼠」,第二是「丑牛」,第三是「寅虎」,第四是「卯兔」,第五个「辰龙」,第六个「巳蛇」……其中这第六个数巳蛇,其实就是「律」的概念,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计算过程,这里尝试着给大家解释一下,「六」这个数字,可以与其它数字「碰一碰」,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相乘」,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气交」。

一个数字代表一种气,两个数字相乘就表达为两种气的相交汇,一般在我的《脉法课》或《中医心法课》上,我会用板书来给大家计算一下,但是这里不太方便,只能大概地讲一下。6×1=6、6×2=12、6×3=18,18这个数字呢,是这样的,一圈是12,继续往下推,子是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亥就是12,继续往下推的话,子就变成了13,丑就变成了14,这就变成了第二圈。18这个数字是在「巳蛇」的第二圈的位置,这是6×3,还有6×4=24这个位置,是亥的位置,就是亥的第二圈,继续往下乘,6×5=30,30这个数在「巳蛇」第三圈的位置,这个大家可以用一张纸和一支笔来计算一下,写下来。

即把1~12排成一个圆,然后把6这个数字从1乘到12,就会出现一个规律,当所有的数字与6相乘时,你会发现它的运动轨迹只在「巳」和「亥」之间运行,会形成一个像管子一样的形状。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怎么理解这种现象?任何数字碰到6都会进入这个管道来,进入到这个来回往复的轨迹中来,这种运动轨迹中国古人称之为「律管」,律这个字就是这么出来的,叫「六一法律」,它实际上是一个实际计算的结果。

而这个实际计算的参照系就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也就是说自转产生12个时辰,公转产生12个月份,最后1~12所有的数字都可以归为以6为基数的来回往复的运动轨迹里,形象的比喻就像一个「律管」,像笛子或洞箫一样,这就是「六一法律」的客观基础。以计算得出来的结果,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客观,非常理性,我在关于河图那一课里曾经提到过,中医理论是很客观的,而非主观想象出来的,它有一个实际的计算过程,是很科学的一套学问。

为何「律」是医圣的心法?

以应用的层面来看,「律」或者「六」与《伤寒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律」是医圣张仲景的一个心法?如果你是张仲景,接触到大量不同流派的理论,那么有没有一种流派能够把你说服?史书上有一句评价张仲景的话是「识用精微过其师」,即他比老师还要厉害。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讲,仲景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是那种必须把事情搞清楚才能够变为文字写在书里的人,从这个角度去看,能够说服仲景的理论应该也是比较客观理论的。

《黄帝内经》里明确给出「六一法律」,仲景当年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应该是被这种客观理性的理论说服,所以才著称《伤寒杂病论》传于后世。仲景的临床水平非常高,但是我个人谈一点看法,他在写《伤寒杂病论》时大概是四五十岁,跟那种十几岁就开始临床,一直活到九十多岁还在临床的中医大家们比,仲景的临床经验应该是不如他们多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仲景在四十多岁时就写下了《伤寒杂病论》,这就提出一个观点来了,医生大概分两种,一种是不断地临床,取得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识和方法,还有一种是得到了传承,而且这种传承是比较理性确定的,即使他没有那么多临床经验,但不表示认识问题的层次不够深刻,也就是说一种是临床型,一种是境界型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临床经验加上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会更加完善。

「六病」的读法体现的是「理」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探讨了「六病」,目录的顺序是这样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一共是分六篇来辨。这其实就是「六一法律」的应用,只不过这个数字「六」过于抽象,所以在应用上要给它贴上一个标签,这个标签的具体名字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仲景写篇名的格式是这样的,先是辨,然后接上六脉之一,如太阳,接下来是病、脉、证,最后是病,治病是并列的,即「并治」,我觉得这应该是《伤寒论》篇目名的正确读法。

以前不注意的时候就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样一口气读下来是不对的,我个人认为准确的读法应该是辨,然后顿一下,太阳,再顿一下,然后是病顿一下,脉顿一下,证再顿一下,最后是并治,这六篇都应该这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因为这六篇是对律的一个具体应用,先贴上一个标签,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中医称之为「三阳三阴」,贴完标签之后,便是病、脉、证,这三个字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脉,仲景摸脉主要是摸三部脉,即「人迎脉」、「寸口脉」、「跗阳脉」。中医里有个词叫做「方证相应」,即身体的不舒服,一系列的表现称作为「症状」,所有症状综合起来叫做「证」,「症」和「证」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最后还有一个字叫做「病」,我个人理解它就是一个「固化的证」,就是这个证变成一个长期、本质性、根源性的内容。

在中医看来,「证」是会经常变化的,但是「病」变化就很小,《伤寒论》中的病、脉、证,病是相对固定的一种表现,可以称之为「数的内涵」,而证便称之为「象的内涵」,脉称之为「气的内涵」。也就是说仲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以数、气、象的顺序来辨病、脉、证,最后并治,这个过程叫做「理」,中医里的象、术、理、气是合一的。仲景是东汉末年人,那时的显学叫做「象数易学」,仲景的本职工作是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仲景原本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后来为什么会走上医学的道路呢?

简单说就是因为瘟疫导致他家族的很多人在很短时间之内离世,所以他发奋学习,然后著成一本《伤寒杂病论》。既然仲景能做到太守这个位置,那他的学问应该是当时的显学,就像今天大学生基本要学一门外语,大多数人选择都是英语。仲景既然做到了太守,就一定要学一些「象数易学」,我们称之为时代的局限性也好,这无关对错,那个时候的学问就是这么一脉传下来的。仲景的思想里应该是有这套东西,所以《伤寒论》篇目名的读法应该和前面说的那样,才比较符合仲景当时的思路。有了思路以后,才能按照仲景当时看问题的角度去学习《伤寒论》。

倪海厦

倪海厦生于1954年卒于2012年,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祖籍浙江瑞安,是美国中医师,他在美国创立了汉唐中医诊所,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还曾经担任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被誉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老师毕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经方,他著书讲学,定期举办现职医生的在职教育研讨班,著有《人纪》、《天纪》。人纪中含有针灸、内经、神农本草、伤寒和金匮五篇。倪海厦一生虽然不能说是著作等身,但也可以说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他的学问著作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次教学中,即大家说的天纪、人纪、地纪这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呢,只完成了前两个,第三个地纪没写完,惋惜离世。

人们常感叹中医式微,为中医的没落而扼腕长叹。幸好,最近几年中医在疫情的预防与治疗上大放异彩,重新让不少人认识到了中医的高明之处。很多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的医学学子,加入研读中医书籍的热潮之中。不过中国的中医流派纷呈,老一辈的中医名家所处时代和现在不同,他们的经历很难再现,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老中医们传下的经验,就能成为中医大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而医名远播海外的倪海厦老师的经历和学术经验就比较容易让现代人借鉴,在业界内也被称为“中医鬼才”,他的一生颇为传奇,令人敬佩。

倪海厦老师认为古典中医由于朝代的变迁,门派林立,大家各立山头让中医学习变得越来越复杂,让想学的人看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学起,就无法对此感到兴趣,有学下去的动力。所以倪海厦老师认为学习中医有二个途径。一是由易到难,先从简单的医书,比如《笔花医镜》、《药性赋》等书开始看起,慢慢学习,等对中医有了大概了解和认识,然后再学习《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典。第二个途径就是由浅入深。先看中医经典著作,等脑子里有一个整体概念,再去学习其他的中医书籍,只有掌握了重心,才不会被带偏。所以倪海厦老师所授的《人纪》课,就是先从简单的《针灸大成》开始,深入浅出的讲解,然后再学习《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样学下来就会掌握到中医的重心,在心中搭起中医的框架,然后再去看别的中医书籍,就具有了辨伪存真的阅读能力,可以补自己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倪海厦老师所著《天纪》为命理教学,早年的学生主要是律师、商人等非中医人士。倪海厦老师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他为了发展中医事业不遗余力,虽然他所创立的汉唐中医网页是在美国,他本人和诊所也都在美国。但是他的书出版的中英文版本内容却相差甚远,中文版是由倪海厦老师亲自撰写,而英文版是由曾经在汉唐中医院看诊的美国针灸师撰写。倪海厦老师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让中医在全世界盛行,中医是真正可以做到“治未病”的先进医学,他希望中医能发扬光大,让所有的病人受益。

人纪

人纪部分讲中医的,这是倪海厦花了极大心血的,从视频就可以看出来。从一开始的针灸开始,倪海厦八百胖胖的;到后面的金匮要略的时候,就消瘦了非常多。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为了这些能够传承,他自己的命都搭上了一半。人纪的书主要就5本。分别是《针灸大成》《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是中医传统的四大经典中的三个外加了针灸大成和神农本草经。

供参考的书籍呢,有例如《千金要方 翼方(古籍部分)》、《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四川唐容川 字宗海着)》、《伤寒发微 , 金匮发微 (江苏淮阴曹颖甫着)》、《伤寒论新义 , 金匮要略新义 (余无言着)》、《单穴治病选萃 (人民卫生出版社)》、《疾病预测学 (杨力着 北京科学出版社)》、《经方实验录 (姜佐景着)》、《思考中医 广西刘力红教授着》、《针灸大成 明朝杨继州编写》。

点击进入倪海厦全集专题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